乐竟体育-射箭冠军再次获胜,稳坐榜首领先

中超 17℃ 0

  

  一、伟人出世

  孩子们,在两千五百多年前射箭冠军再次获胜,稳坐榜首领先的春秋时代,我们中国一位伟大的人物出生了,他就是孔子。

  孔子是商朝第一位国王商汤的后代,姓子。商汤的后代,在周朝推翻商朝之后,被封到宋国做国君。孔子的祖上是宋国的国君,孔子的祖宗也是宋国的贵族。

  孔子往上第六代祖宗子嘉,字孔父,是宋国大司马,史书上称为孔父嘉。子嘉因为妻子长得特别漂亮,就被宋国的宰相子督看中了,子督就杀了子嘉,抢走了子嘉美丽的妻子,子嘉的妻子自杀了。子嘉的儿子子木当时还是一个襁褓中的婴儿,被子嘉的家人抱着逃跑到鲁国,后来,子木长大了,就把父亲子嘉的字“孔”,作为自己的氏,此后,子木的后代,就都称为孔氏。

  自从子木逃到鲁国,他们家就成为鲁国的武士,武士平时享受国家的俸(fèng)禄(lù),也就是国家给武士分发粮食和财产,并封给官职,打仗的时候,武士要为国家冲锋陷阵,上战场拼杀。在古代,一个男人能成为一名武士,那是非常光荣的,即使在战场上牺牲,也是一件非常荣耀的事情。

  孔子的爸爸姓子,孔氏,名叫纥(hé),字叔梁,古书上都把他称为叔梁纥。在秦朝之前,男子一般用氏,不用姓,所以,孔子的爸爸就要叫做孔纥,或者孔叔梁。

  孔纥是鲁国一位非常有名的武士,他力大无比,英勇善战,而且博学多才。他与鲁国名将狄虒(sī)弥、秦堇(jīn)父合称“鲁国三虎将”。

射箭冠军再次获胜,稳坐榜首领先

  有一年,晋国军队带十六个诸侯国联军进攻楚国,孔子的爸爸孔纥所在的鲁国军队也参与联军。半道上,联军要首先攻占亲近楚国的逼阳国。联军包围逼阳城,但是逼阳国守城很严密,无法攻入城中。一天,鲁国大将秦堇父护送军粮来到城外,逼阳国军队就冲出城来抢夺军粮,秦堇父就带着鲁国将士,跟随逼阳国军队,攻入城中,这时候,逼阳国军队却搬动滑轮,要放下城门,想把冲进城的鲁国军队围困在城中消灭。危急时刻,只见孔子的爸爸孔纥大喝一声,冲向前去,用双手死死顶住城门,城里的将士才重新冲出城来。大家都说射箭冠军再次获胜,稳坐榜首领先:“孔纥就是《诗经》里说的‘像老虎一样有力气’的人啊!”

  孔纥是当时天下闻名的大英雄,他因为打仗有功被封为陬(zōu)邑(yì)大夫。

  但是,孔纥却有一件很不如意的事情,就是他的妻子施氏,一共生了九个女儿,没有生下一个儿子,于是,孔纥就纳了一房妾,妾就是小老婆。这个妾生下了一个儿子,叫做孔孟皮,但是,孔孟皮的脚有残疾,是个瘸子,没法上战场打仗,也无法承担武士对于国家的责任,这让孔纥很烦恼,他发誓要生下一个健康的儿子,来继承他武士的爵位,继续为国家效力,于是,他就又娶了鲁国颜氏家族的小女儿颜徵(zhēng)在为妾。

  颜徵在嫁给孔纥的时候,只有十六岁,是一位美丽的姑娘,但是,孔纥当时已经六十六岁了,两人年龄相差五十岁。那个时代,妾在家里,只是一个生育的工具,没有身份和地位,而且,一个年老的武士,纳一个太年轻的女人为妾,也是一件被别人笑话的事情。于是,孔纥就带着颜徵在住在尼丘山上。孔纥因为没有正式迎娶颜徵在进入孔家,所以,他们的关系,在史书上称作“野合”。几年后,颜徵在生下孔子。

  孔子小的时候,长得很丑,他有七个地方很丑陋,一是“鼻陋”,两个鼻孔朝天射箭冠军再次获胜,稳坐榜首领先;二是“嘴陋”,两颗门牙是大龅(bāo)牙;三是“眼陋”,两颗眼球突出;四是“耳陋”,两只耳朵朝外翻着。两个鼻孔,两个眼球,两个耳朵,再加上牙齿,就有七个地方长得很丑陋,所以,古代的书上说孔子有“七陋”。

  孔子的头顶凸凹不平,就像一个小山丘,所以,爸爸孔纥就给他取名叫做“丘”,又因为他出生在尼丘山,所以,他后来的字,叫做“尼”。因为孔子在家里排行老二,在古代,老二被叫做“仲”,所以,孔子的字叫做“仲尼”。

  二、幼年学礼

  孔丘三岁的时候,他的爸爸孔纥死了。孔纥临死的时候,一手拉着孔丘的妈妈颜徵在,一手拉着小孔丘,嘱咐颜徵在一定要把孔丘养育长大,而且叮嘱孔丘,一定要听妈妈的话,好好学习文化和武艺,将来报效国家,光宗耀祖。

  年幼的孔丘点头答应爸爸。

  一年后,孔丘和妈妈颜徵在、哥哥孟皮被施氏赶出家门,三个人搬到曲阜城外居住,妈妈靠织布纺线养活全家,孔丘和哥哥也去帮人放羊放牛。

  但是,妈妈颜徵在始终没有忘记教育孔丘和孟皮读书识字。

  妈妈每天都要教给孔丘和哥哥孟皮兄弟俩识字,第二天,都要认真检查。小孔丘晚上和哥哥睡在一起,他们俩都害怕记不住妈妈教的字,就钻在被窝里,互相在对方的肚皮上,把妈妈白天教的字,一个个写一遍。遇上不会写的字,就爬起来翻书,直到每个字都会写,才敢入睡。

  第二天,妈妈检查的时候,孔丘每个字都能写出来,妈妈很高兴,说:“这孩子真是神了,将来一定能干成大事!”

  孔丘五岁的时候,除了对妈妈教的字很认真地学习,而且,他还对大人举行的礼仪非常感兴趣。

  礼仪就是人们表达对大自然和祖先的崇拜,表达对别人敬爱的各种动作。就像我们今天人和人见面,相互握手问候一样,只不过,那个时代的礼仪,叫做周礼,比我们现在的礼节复杂得多,敬天、敬地、敬父母、拜见国君、拜见长者、朋友之间相见,都有不同的礼仪。

  人们为什么要学习礼仪呢?那是因为如果一个人不懂得礼仪,行为动作就会很粗野,内心深处对大自然和祖先就会不尊敬,也没有办法表达对别人的敬意,就会引起混乱。孔丘后来说:“一个人本来内心恭敬,但是他的行为不符合礼仪,就会引起误会和混乱;一个人内心谨慎,但是行为不符合礼仪,就会慌乱畏缩;一个人勇敢但是行为不符合礼仪,就会干出违法乱纪的事情;一个直率的人不懂得礼仪,就会说话尖刻,伤害别人。”人有了礼仪,才能互相尊敬,和平共处,礼仪是建立和谐的基础,也是国家稳定的基础。

  但是,那个时代,由于战争不断,许多国家都不太重视礼仪,只重视军事和打仗,这就叫做“礼崩乐坏”。

  小小的孔丘对礼仪非常感兴趣,他非常喜欢观看大人们举行的各种礼仪活动,而且还记在心里。每次,别的孩子要和他玩耍,他就要别的孩子和他一起,模仿大人们举行各种礼仪,有时候,他把路边的石头瓦块拿来,作为举行礼仪的器具,认真地磕头,跪拜。孔丘的举动,让很多人好奇,他们都夸:“孔丘小小年纪,就知道学习礼仪,真是不简单呀!”

  七岁的时候,妈妈把孔丘送到乡里的学校学习,那时候,学校教给孩子们六种本领,称为“六艺”,指的是礼仪、音乐、射箭、驾车、书写和数理。由于孔丘天资聪颖,而且学习刻苦认真,他经常成为老师和同学表扬的对象。

  孔丘十五岁的时候,他就立下志向,要成为一个有品德有学问的人,用一生去学习人类的智慧和真理。他常常被鲁国人称赞。大夫孟貜(jué)读过孔丘写的文章,见识过孔丘参加礼仪活动,就告诉他的儿子孟孙和南宫敬叔说:“孔丘年龄虽小却懂得礼仪,他是圣人的后代,我死后,你们一定要去拜他为师啊!”后来,孟孙和南宫敬叔都拜孔丘为师了。

  三、孝顺母亲

  孔丘二十岁的时候,他的妈妈颜徵在去世了,孔丘非常悲伤,他按照礼仪给妈妈举行丧礼。

  在孔丘之前,人们只要求对爸爸尽孝,而孔丘却要求人人都要孝敬妈妈,给妈妈尽孝,即使孔丘的妈妈是一个妾,在家里地位非常低下,他也对妈妈非常孝敬。孔丘给全天下人树立了榜样,从此,孩子们除了要孝敬爸爸,也必须孝敬妈妈。

  孔丘说:“每一个人,都必须对父母孝敬,孝敬父母的人,才能爱别人,才能爱国家,人人孝敬父母,爱别人,天下人才能和谐相处,社会才能安定和平。”

  孔丘对妈妈不光是供给吃穿,而且非常听话尊敬。他说:“如果孝敬父母仅仅给父母吃穿,那就像养狗养马一样,人对父母还必须做到尊敬,如果不尊敬,父母即使顿顿吃肉喝酒,心里也会哀伤。对父母,一定要内心敬爱,态度谦和,行动恭敬。”

  妈妈在世的时候,孔丘从来不会远离,他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意思是说,年迈的父母在家,孩子就不能到遥远的地方去,如果非去不可,也一定要把父母的生活安排好,而且要让父母知道你去了哪里。

  孔丘的妈妈一生很辛苦,靠织布纺线来养活孔丘,她四十多岁就因为劳累得病了。孔丘时刻都记着妈妈的年龄,一会儿感到高兴,一会儿感到悲伤,高兴的是妈妈一年一年坚持活下来了,悲伤的是妈妈年龄大了,就可能身体越来越差,甚至死去。孔丘的妈妈只活了四十八岁,这让孔丘非常伤心,他哭着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待!”他意思是说:“狂风吹得大树摇摆不定,可是当大树想静下来的时候,风却还在吹。父母养育孩子辛苦一生,可是,当孩子想孝敬父母的时候,父母却不能等待而去世了。”孔丘的话,让人觉得多么悲伤呀!

  当孔丘的妈妈颜徵在去世之后,孔丘在妈妈的坟前,搭建了一个茅草棚,他在里面住了三年,天天跪在妈妈坟前,悼念妈妈。他说:“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他的意思是说:“一个孩子生下来三年,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所以,为父母守丧三年,是天下人都必须遵守的。”

  四、学习音乐

  孔丘二十多岁的时候,已经长成一位身材高大,身体敏捷的青年,他的身高将近2米,人们都把他称作“长人”。他精通驾车、射箭,身材矫健雄伟,成为一位风度翩翩的青年。再加上他博学多才,精通礼仪,一时间,成为四方闻名受人尊敬的人,人们都把他称为“孔子”。

  孔子青年时代,非常喜爱学习音乐,他认为高雅的音乐能帮助人建立完美的人格。孔子曾向鲁国著名的琴师师襄学琴。有一次,师襄给他教了一首曲子,孔子每天练习弹奏,弹了十几天,都在不断重复演奏,师襄说:“可以增加新的学习内容了。”孔子说:“我只是熟悉了这首乐曲的演奏形式,但是还没有掌握技巧。”孔子每天又在重复演奏,琢磨。师襄说:“你已经学会弹奏的技巧了,可以增加新的学习内容了。”孔子说:“我还没有领会曲子表达的意境。”再过一段时间,师襄子说:“你已经领会了曲子的意境了,可以增加新的学习内容。”孔子说:“我还没有通过曲子领悟到它的作者。”有一天,孔子演奏的时候,神情庄严,若有所思,他一会儿远望,一会儿凝思,仿佛进入到新的境界,孔子突然说:“我知道这首曲子的作者是谁了,这个人皮肤深黑,身材高大,眼光明亮注视远方,像个统治四方诸侯的王者,若不是周文王还有谁能谱写出这首乐曲呢?”师襄听完,大吃一惊,回答说:“孔子真是了不起,竟然通过乐曲能感受到作者,这首曲子就叫做《文王操》啊!他就是周文王谱写的。”

  孔子常说:“学习文化和本领,经常复习运用,这是人生最快乐的事情呀!”

  孔子向师襄学习演奏琴瑟,向老子学习周礼,向郯(tán)子学习官制,向苌(cháng)弘(hóng)学习音乐。孔子一生都是爱学习的人,他一生学习,从来不觉得厌烦。

  五、问礼老子

  孔子虽然是天下有名的学者,但是,他依然在孜孜不倦地学习,他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他的意思是说,有几个人一起行走,其中必有我的老师,看到别人好的地方我就学习,看到别人的缺点,我就对照检查我自己,如果有,就加以改正。孔子不断寻找有智慧的人,去拜师学习。

  孔子二十五岁的时候,他听说周朝国都洛阳有一位天下闻名的大学者老子,他就要带着他的学生南宫敬叔到洛阳去向老子请教,鲁国的国君很支持孔子的想法,于是,孔子就和南宫敬叔一起,带着书童,赶着马车,千里迢迢到洛阳去了,他们一路跋山涉水,历尽千辛万苦,最终到达洛阳。

  老子名叫李耳,在洛阳做周朝的图书馆馆长,他精通天地宇宙的真理,也懂得人间的智慧,孔子早就对老子非常敬仰。

  孔子拜见老子,老子此时已经五十多岁,他望着这位身材高大的年轻人,很是欢喜。但是,又看见孔子身上那股风发的意气,和耿介的脾气,觉得很是担忧。他在回答了孔子请教的许多周礼的细节问题之后,就语重心长地对孔子说:“我送给你几句忠言吧,一个人自以为聪明,好议论别人的短处,以为自己的认识深刻,这种人也就接近于死亡了。真正聪明的人是不多言善辩的,因为他懂得多言善辩会惹来灾祸。一个人自以为知识渊博,总是喜爱揭露别人的隐私或错误,这种人已经处境危险了。真正有钱财的人表面看来总像贫穷一样,真正聪明的人表面看来好像愚笨一样,真正有道德的君子也总是看起来像是傻傻的。希望你去掉身上的骄气和爱自我表现的毛病,而学习水的美德,水对万物都提供滋养,但是从来不与人争功,这就叫做‘上善若水’呀!”

  孔子深深感激老子的衷告,他对南宫敬叔说:“老子是我真正的老师呀。”

  六、收徒办学

  孔子回到鲁国,他的名气已经很大了,许多地方的人都听说孔子很有学问,就有许多人来拜师学艺,于是,孔子就开班办学。

  在那个年代,只有有身份的贵族才能上学,但是,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就是只要是愿意跟随他学习的,不管什么人,他都接收。孔子的弟子来自各个国家,有贵族、也有平民;有富人,也有穷人;有来自中原国家的,也有来自“蛮夷之邦”的。这就是孔子的教育主张,孔子说:“所有的人,生性都是好的,只要加以教育,都能成为人才。”

  孔子给他的学生教文学、品行、忠心和信用,用这四门功课来提高学生的品德,他也给学生教《诗经》、《尚书》、音乐和礼仪,用这四门功课来提高学生的文化,他还教给学生驾车和射箭的本领,来锻炼学生的体质和技能。

  孔子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来教给学生本领,这就叫“因材施教”,而且一再反复,直到学生学会为止。孔子给学生讲课,解答学生的疑问,非常认真,从来不知道疲倦,大家都说孔子是“诲人不倦”呀!

  孔子说:“学习一定要经常复习旧的知识,理解新的知识,这就叫‘温故而知新’”;“学习一定要学会思考,不能左耳朵进,右耳朵出。光学习不思考,人就会被表面的知识蒙蔽住,光思考不学习,就会因为疑问很多而更加迷茫。要边学习,边思考,思考中发现不理解的问题,就要去学习请教;学习中获得的知识,要思考这些知识是否正确,要到生活中去应用验证”。这就叫“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在孔子门下,有学生三千多人,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私人学校。孔子也培养出了许多很有学问的人,这些人都具有不同的才能。孔子是我们国家古代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家。

  七、当官从政

  孔子一生的理想,就是把自己的才能和智慧,贡献给国家,他想通过做官从政来实现自己的理想。

  但是,到了孔子时期,鲁国已经非常混乱了,有三个贵族家族孟氏、叔孙氏、季氏控制着鲁国,因为这三个家族是鲁桓公姬允的儿子姬庆、姬牙、姬友的后代,所以被人们叫做“三桓”。三桓拥有自己的军队,他们架空了国君,轮流执政。

  二十多岁的时候,孔子第一次做官,他在执政的季氏家族当了一名仓库管理员。但是他看不惯季氏破坏周礼,举行祭祀时使用八佾(yí)舞。八佾舞是周王才能使用的祭祀舞蹈,但是,季氏却在自己家中使用,孔子认为,季孙氏破坏周礼,他无法忍受。孔子大声说:“是可忍,孰(shú)不可忍”。意思是说,你们平时干的那些坏事我还可以忍受,但是,像跳八佾舞这样严重破坏周礼的行为,我不能忍受了。于是,孔子就辞了官职。

  此后,鲁国发生了动乱,鲁昭公姬裯(chóu)带兵攻打三桓,但是却被三桓打败了,姬裯只好逃到齐国去了。孔子非常牵挂国君,于是,他也来到齐国。过去,齐景公姜杵(chǔ)臼(jiù)曾来鲁国访问,他听说孔子很有学问,就召见孔子,而且很赞同孔子的主张,所以,这次孔子一来到齐国,齐景公就想重用他,孔子在拜见齐景公的时候,提出了他著名的治国思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意思是说做国君的要像君的样子,做臣子的要像臣的样子,做父亲的要像父亲的样子,做儿子的要像儿子的样子。国君要庄严,父亲要慈爱,臣子要忠心,儿子要孝敬。孔子认为这样就能让国家和谐,有秩序。齐景公说:“说得好呀,如果不这样,即使有粮食,我也吃不上呀!”

  齐景公很赏识孔子,但是大臣晏(yàn)婴(yīng)等人反对,孔子的主张无法实施。但是,孔子这时候在齐国听到了已经失传的宫廷祭祀音乐“韶乐”,使他“三月不知肉味”。孔子对韶乐非常痴迷,他每天心中回响着韶乐的旋律,嘴里吃着好吃的,也感觉不出味道来。后来,齐国大臣诬陷孔子是鲁国季孙氏的间谍,并且要杀害他,孔子只好逃离齐国。

  此后,孔子又几次做官,几次失败,到他51岁的时候,终于做了中都这个地方的长官,叫“中都宰”,52岁升任鲁国主管工程的小司空,53岁提拔为主管司法的大司寇,55岁时代理宰相一职,孔子治国的才能这时候得到了发挥,鲁国开始出现了新的气象。

  这时候,鲁昭公姬裯已经死在晋国,他的弟弟姬宋当了国君,就是鲁定公。

  这时候,齐国国君齐景公姜杵臼提出,要和鲁国国君鲁定公姬宋,在两国边境夹谷这个地方,举行一次会晤,齐国想趁着会晤,要挟鲁国,甚至绑架鲁定公为人质。

  鲁国过去一直比较弱小,突然受到强大齐国的邀请,就非常高兴。鲁定公决定带少量的几个人前去,孔子说:“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就是说办文事的时候一定要有武力准备,办武事的时候也一定要有文官随行。孔子劝鲁定公姬宋一定要带着军队,做好准备。

  果然不出孔子所料,在夹谷会盟的时候,齐国就演奏低俗的音乐,还让许多野蛮人带着武器来表演,想趁机绑架鲁定公。但是,都被孔子识破,并且制止了。孔子斥责齐景公不懂得礼仪,齐景公也觉得做得不对,孔子要求齐国归还过去占领鲁国的土地,齐国只好答应了。在这次夹谷会盟中,孔子的英雄胆识和智慧,为鲁国赢得了这次外交活动的胜利。

  孔子看着三桓控制国家,而且三桓之间互相争斗,三桓手下的家臣也拥有自己的军队,而且还不断造反,给国家造成混乱,给人民带来灾难,孔子就主张消灭三桓势力,让鲁国重新统一。他就提出要拆毁三桓建立的高大的城池,但是,最后由于三桓势力过于强大,就失败了。这就叫“堕三都”。

  孔子把鲁国治理得越来越好,齐国人觉得,如果鲁国强大了,会威胁到齐国,于是,齐国给鲁国国君送来许多美女和好马,鲁国国君鲁定公姬宋就迷恋美女,好几天都不理朝政,孔子失望极了,他的脾气耿直,不愿意和这些只知道吃喝玩乐的人一起共事,他就辞职了。

  八、周游列国

  孔子的理想在鲁国无法实现,他就决定带着他的几个学生,到其他国家去,他这次出行一共14年,从55岁开始,一直到68岁回到鲁国,一共走了十几个国家。这在历史上叫做“周游列国”。

  孔子周游列国,一路遇上很多困难,他们在匡地被误认为是曾经攻打匡地的阳虎,被匡人包围起来,匡人要抓孔子,孔子的学生们都很害怕。孔子安慰他们说:“不用害怕,老天爷不会让传播文化的人遭殃。”他的学生子路弹着宝剑高声歌唱,孔子也弹着琴应和,曲调很悲伤。正巧,这时候突然刮起狂风,地上飞沙走石,许多匡人被刮倒了。匡人害怕,就逃走了。

射箭冠军再次获胜,稳坐榜首领先

  在宋国的时候,宋国大夫桓魋(tuí)为自己造了一口用石头做的棺材,花了三年时间还没造成。孔子说:“这样浪费国家的财产和人民的劳动力,这个桓魋还不如早点死了好!”这话传到了桓魋的耳朵里,桓魋非常恨孔子,他就想赶走孔子。一天孔子和学生们正在一棵大树下学习,桓魋派人把大树砍倒,他还想杀害孔子,孔子只好离开了。

  孔子到了郑国,有一次和学生们走散了,他独自一人站在东城门外,有人说他像条“丧家之狗”。当学生把这话告诉了孔子,他笑着说:“说我像丧家之狗,真是太对了!太对了!”孔子说:“我做的事情,就是要告诉天下人,要仁爱治国,就是要爱惜每一个人。我自己明明知道做不到,但是,我也要做下去。”

  孔子要去卫国,从蒲这个地方路过,正好遇上公孙氏在这里发动叛乱。公孙氏害怕孔子暴露他的叛乱计划,就围困住孔子。孔子的弟子公良孺带人誓死奋战,迫使蒲人妥协,放了孔子。

  孔子也曾去过蔡国。在蔡国住了三年,这时候楚国派人来请孔子。蔡国的大臣们害怕孔子一旦被楚国重用,就对蔡国不利。他们就派人围困孔子。孔子和学生们都没有饭吃,许多人饿得卧倒在地爬不起来。孔子这时候为了安慰大家,他在不断弹琴、歌唱,鼓舞大家。后来楚国派兵迎接孔子,孔子才和学生们脱离了危险。

  周游14年,孔子始终没有找到他实现理想的地方。许多人劝孔子放弃理想,许多人说,天下这么混乱,孔子应该隐居起来,不要再到处乱跑了,非常危险啊!但是,孔子始终都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孔子说:“如果天下太平,也就用不着费力气去改造它了,一个人生命的意义,就是为了天下太平而奋斗。”

  孔子67岁的时候,已经是一位年老体衰的老人了,他只好从卫国返回鲁国,结束了长达14年的流浪生活。

  九、文化伟人

  孔子老年回到故居,开始一心教育学生,研究文化,整理编辑文化著作。这时候,孔子完成了对《诗经》《尚书》《礼经》《易经》等文化巨著的修订,并且,写出了《春秋》《易传》和《书传》等伟大著作。孔子整理的古籍一方面用来做学生的教材,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他的哲学思想和政治主张。孔子的著作,奠定了我们中国文化的根基,影响我们国家两千多年,他是对我们中华民族在文化上贡献最大的伟人,他的功绩令我们中国人祖祖辈辈敬仰,也令全世界人敬仰。

  孔子73岁的时候,已是一位年逾古稀的垂暮老人,他最心爱的学生颜渊、子路都一个个死了,孔子觉得非常伤心,他病倒了。一天,他的学生端木赐前来看他,他正拄着拐杖站在门前。孔子哭着说:“端木赐呀,你怎么来得这么晚呀!泰山就要倒了,房子的柱子就要断了!有思想的哲人很快也要死了!”

  孔子和端木赐都痛哭失声,7天后,伟大的孔子与世长辞了。

  孔子一生的最高理想,就是建立“大同世界”,在“大同世界”里,天下的人,不仅仅爱自己的家人,也爱天下每一个人。老年人有人养,壮年人都能发挥自己的才能,孩子们都能得到温暖与关怀,孤独的人与残疾人都有依靠,男人有自己的事业,女人有满意的归宿。天下没有欺诈,没有盗贼,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人人讲诚信,选贤举能。孔子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孔子的理想,是我们人类的最高理想,我们祖祖辈辈奋斗,去实现它!

评论留言

暂时没有留言!

我要留言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