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竟体育-波尔图小将培养计划获得成功

赛事赛程 16℃ 0

突出行业特色 依托产教融合 着力培养创新型应用性人才

——辽宁科技大学转型发展实践探索

  

  摘 要辽宁科技大学作为一所由原冶金部划转为地方管理的多科性大学,在60余年为行业及区域培养人才的历史进程中,积淀凝练而成波尔图小将培养计划获得成功了鲜明的“立足冶金,校企合作”办学特色。“十二五”期间、特别是“十三五”以来,学校在更新观念、找准定位,明确转型发展思路的基础上,优化结构、强化特色,以五大举措促进专业对接行业产业链,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建立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着力打造专兼结合的“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以四项重大改革措施促进学校的转型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高。

  辽宁科技大学是一所面向全国招生,以工学为主的多科性地方大学,前身为鞍山钢铁学院,是我国较早组建的冶金高校之一。“立足冶金,校企合作,注重实践,培养踏实肯干、适应发展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是辽宁科技大学在60余年为行业及区域经济社会建设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历史进程中积淀、凝练而成的办学特色,为国家冶金行业培养了大批优秀技术人才,相当一部分成长为行业企业的中坚力量,学校因此被誉为“冶金工程师的摇篮”。

  在国家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新形势下,学校及时调整发展思路与方向,综合考量办学基础、学科专业背景、特色积淀和区域资源,以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等各方面的资源条件,在保留并强化冶金特色的同时,积极拓宽人才培养领域,推进学校转型发展,成功实现了人才培养的转型,既满足了冶金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又适应了辽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多元化人才的需求。学校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明确办学定位,优化专业结构,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完善课程体系,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突破口,建立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以实现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提高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

  一、更新观念、找准定位,明确转型发展顶层设计新思路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出现新常态,产业结构调整,以及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社会对于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要求高校必须从自身条件出发,转型发展。早在2010年制定《辽宁科技大学“十二五”发展规划》时就明确提出突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波尔图小将培养计划获得成功:面向现代工程教育,面向基层和生产一线,培养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

  “十三五”时期,学校继续坚持应用和冶金的特色,坚持既为辽宁地方及区域经济发展服务,又为冶金行业服务,面向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需要,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在人才培养上,突出现代工程教育,面向基层和生产一线,培养基础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素质人才;坚持走校企协同、产学研合作之路。

  辽宁是工业大省、也是钢铁大省,辽科大准确把握辽宁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及钢铁行业转型发展对人才的需要,提高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实效性。首先,做好顶层设计,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出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增强了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使毕业生更加符合社会的需求;坚持体现辽宁地方特色,实现与冶金行业的同步发展,实现与区域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努力培养出辽宁急需的各类人才,开展促进地方产业发展的科技创新,全方位为辽宁发展做好教育服务、咨询服务、科技服务、文化服务和信息服务,全面提高服务辽宁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

  二、优化结构、强化特色,五大举措促进专业对接行业产业链

  专业建设是学校增强办学实力,形成办学特色,提高办学水平的基础性工作,决定着人才培养规格与学校办学水平。学校在专业建设上的工作思路是强化专业特色、优化专业结构,专业设置调整紧密对接辽宁地方经济的行业产业,建立完善对接冶金行业产业链和辽宁地方经济产业发展的专业结构。2015年,学校制定《辽宁科技大学“十三五”本科专业建设规划》,出台五大举措,使专业建设有章可循、健康发展,重点建设一批地方和行业急需、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专业,保障了专业总体布局合理,结构不断优化,形成了多学科门类协调发展的专业结构和布局。

  举措一波尔图小将培养计划获得成功:围绕产业链、创新链调整专业设置,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形成特色专业集群。

  围绕辽宁地方支柱产业和经济发展需求,通过增设、改造和停办等手段,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积极打造与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结合紧密、关联度高的专业群,提升专业群对区域产业集群的支撑度。

  围绕钢铁行业的转型升级及辽宁镁质材料千亿发展目标对应用型人才与技术的需求,加强冶金材料专业群建设,发挥冶金材料类专业的传统优势,进一步提升该专业群的办学实力,并发挥其引领作用,提升相关专业的建设水平。

  主动适应鞍山市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及战略新兴产业发展,以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等专业为重点,加快测控技术与仪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信息光电专业群建设。围绕装备制造产业转型升级,重点建设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工业设计等机械电气专业群建设。

  目前学校基本形成以工学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专业结构和布局,冶金材料专业群、机械电气专业群、信息光电专业群、化工生物专业群、土木建筑专业群、经济管理类专业群、文学艺术专业群等七大专业群全部服务于区域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基本实现了专业与行业产业、专业群与产业链的有机对接。

  举措二: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建立了根据社会需求、学校能力和行业指导增设新专业的机制。学校以辽宁地方经济和相关行业发展需求为导向,调整专业结构,进一步强化冶金材料专业群、机械电气专业群的传统优势,以改造传统专业、增设复合型新专业方式,新增战略新兴产业发展、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公共服务领域改善民生急需的专业,新增了光电信息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等专业;改变专业设置盲目追求数量的倾向,集中力量办好地方(行业)急需、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专业,整合和撤销在辽宁省专业综合评价中排名落后及就业形势差的专业,保证专业数量与学校规模发展相适应。

  举措三:加强专业的内涵建设,以辽宁省专业综合评价指标作为专业建设的基本要求,开展专业质量评估,充实专业的内涵建设。

  明确专业办学定位,确立专业发展方向,突出专业特色,寻求各专业差异化发展路经。对于冶金、化工、机械等传统优势专业,使其优势更加突出,特色更加鲜明;针对经济管理专业群在省内布点较多的实际,要求其形成特色,错位发展,通过与其波尔图小将培养计划获得成功他专业的交叉整合,更加凸显工程特色。强化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度融合,推进校企深度融合联合培养人才,建设专业教育融合创新创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新体系。

  举措四:在“卓越计划”试点专业开展工程教育认证。学校在冶金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采矿工程三个“卓越计划”试点专业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通过专业认证,诊断出专业建设与发展中的不足,找出与国内外同类专业的差距,积极开展专业建设,推进学校工程教育与国际接轨,提升专业建设水平。

  举措五:深化专业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建立行业企业参与专业建设的体制机制。将校企融合作为专业建设的重要途径,与行业企业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实现共建共享,与企业签订具有实质性的校企合作协议;各专业需设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委员会成员中来自行业、合作企业、用人单位的专家要达到50%的比例,使专业发展紧密对接行业产业需求,为行业产业的转型发展服务。

  三、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建立校企协同育人机制

  1.建立校企协同育人机制

  学校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具有良好的历史传统和现实基础。1993年,学校进行“厂校结合,共同培养人才”的“3+1”办学模式改革,获得冶金部1996年教改成果一等奖。2008年,《创建交融式校企合作模式 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教学改革项目获得辽宁省教学改革成果一等奖。近年来学校结合面临的新问题,从“校企协同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入手,自主开展“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先行先试,成果显著,《校企协同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教改项目分别获得2012年辽宁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014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初步建立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与企业共同修订培养计划、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体系,聘请企业技术人员审核学校主要课程的教学大纲,共同组织编写教材,与企业共建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立起学校和企业两支教师队伍。

  2.建立健全有行业和用人单位参与的理事会制度、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度

  学校联合宝钢、鞍钢等21家企业成立校企合作委员会,成立本科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促进了学校与企业在技术服务、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生就业、实习基地建设等多个领域的进一步合作,提升了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推动行业发展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扩大二级学院的转型发展的自主权,鼓励与行业企业合作,建立院系理事会(董事会)和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明确二级学院根据产业链的发展方向、行业企业合作伙伴的需求设置专业课程、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聘用兼职教师和统筹学院经费管理的职权。鼓励学院大胆进行教学改革,调动学院在学校教学管理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波尔图小将培养计划获得成功

  3.校企联合办学

  2014年9月,学校与聚龙公司在多年合作基础上联合办学,正式成立“国际金融与银行学院”,这一项目《深化工程教育改革,探索校企合作办学的研究与实践》被辽宁省教育厅确定为校企协同创新工程人才培养体制机制研究与实践试点项目。学院采取“特区式”管理模式,在人才培养机制和管理体制上探索一套全新的教育培养模式。目前学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资源,依托科大聚龙公司的企业资源,借助国家金融安全及系统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省级协同创新中心的科研平台,在教师开展科研创新的同时,把将企业的优势技术、师资、项目引入到人才培养教育体系中,形成学院鲜明的人才培养特色,实现应用创新型复合人才的培养。

  4.建设“两大中心”,强化实践教学

  学校联合政府与企业建设“功能集约、资源优化、开放充分、运行高效”的实验实训平台——冶金智慧工厂训练中心和服务辽宁特色新兴产业实验实训中心。冶金智慧工厂训练中心以全冶金产业链为主线,整合原有实验室资源、虚拟仿真实践教学系统及企业实践教学资源,建立从采矿、选矿到炼铁、炼钢再到轧钢、成材等覆盖钢铁产业链的实践教学平台。服务辽宁特色新兴产业实验实训中心下设七大平台,包括阀门试验与检测实训平台、土木工程综合实训平台、玉石雕刻综合实践平台、信息类工程实践教育平台、光电工程实验实训平台、工业4.0智能制造实验实训公共平台、面向金融领域的高端智能制造和物联网创新教学实践平台。中心建成后,既是功能齐全、设施先进,集教学、科研、生产功能于一体的校内实践教学平台,又是行业企业的技术研发中心及具有区域产业特色的服务平台。该项目获得辽宁省发展改革委及辽宁省教育厅支持,申报了国家发展改革委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工程规划建设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项目。

  四、校企合作、专兼结合,建设“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

  “双师双能型”教师是学校能否实现转型的重要条件,学校原师资队伍普遍缺乏行业企业工作、实践的经历和相应职业技能,产学研合作能力不强;技术性带头人偏少,高水平应用型教师梯队尚未形成。为提高“双师双能型”教师比例,使“双师双能型”教师提高到50%以上,学校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建立一支能够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的师资队伍。

  1.强化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

  学校把提升教师工程实践能力作为工作重点,建立教师进企业的工作机制。与大中型企事业单位合作,搭建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提升平台;丰富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途径,提高教师在“教学”与“实践”方面的整体素质。专门组织教学团队从事“现场工程师”的培养,改变单纯引进学术型人才的做法,注意引进有行业实践经历的人才。

  2.完善“双师双能型”教师评价体系

  将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评价相结合,完善教师评价标准,把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作为重要评价内容,把评价结果与教师岗位聘用、培养培训、职称晋升及绩效考核等相挂钩。

  3.加大行业企业专家的引进力度

  为弥补校内“双师双能型”教师的不足,建立企业专家进校工作机制,积极引进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具有较高学术造诣、丰富实践经验的各类高水平人才来校全职工作或开展合作教学研究。聘请具备5年以上在企业工作经历,工程师以上职称的工程技术人员为兼职教师,来校授课, 举办专题讲座,并与教师进行专业知识方面的座谈交流。同时聘请海外工程专家到校任教,定期聘请海外工程专家学者来校为师生做工程前沿项目的专题讲座。

  五、注重应用、转型发展,四项改革促进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高

  1.深化人才培养方案改革

波尔图小将培养计划获得成功

  应用型人才培养要重视梳理关键能力,以职业能力为主线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学校依据行业产业要求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使人才培养符合职业需求,符合行业产业的需求。一方面开展毕业生就业质量调查,调研各专业的社会需求,分析行业企业对毕业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另一方面加强和完善行业企业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深度参与培养过程的制度,定期将人才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送到行业企业,请企业专家、管理者审议,依据反馈意见,对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对课程体系、课程内容进行更新和调整。

  2.深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

  课程体系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环节。以社会发展及行业需求为导向,强化素质、突出应用,注重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专业基本能力和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为主线,整合相关的专业基础课、主干课及实验实践课,制定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人才培养方案,更加专注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使课程体系与职业标准对接。深入分析毕业生就业岗位,以提升学生实践应用能力为导向,加强课程内容建设。明确教学目标,制定课程标准,注重课程教学内容之间的组合与衔接。积极引入行业、职业技术标准,将产业关键技术转化为教学内容,提高课程内容的适用性、应用性,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课程,加强专业特色课程建设,以提升学生职业适应能力和职业基本素养。

  3.深化实践教学体系改革

  强化实践教学,在培养方案中对实践教学的学时、学分安排提出严格要求。实训实习的课时占专业总课时的比例达到30%,学生在校期间参加实习实训的时间累计达到一年,外聘行业企业专家技术人人承担实习实训教学任务。同时加大实践教学基础设施条件的建设力度,建设与行业企业深度合作、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的协同育人平台。对实践教学的过程进行严格的管理,强化毕业设计(论文)的实用性和针对性,真题真做,使毕业设计(论文)不仅能真正体现学生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而且能真正接触企事业单位的实际问题。

  4.深化教学模式改革

  在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考核评价方式等方面全方位系统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积极推行基于案例、基于项目、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与方法;全面推进课程考试方式方法改革,体现“过程+结果”、“知识+能力”的科学评价方式,2010年以来全校共有400多门次的课程进行了考试方式方法改革。改革促使课堂教学更加注重对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能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增强了学习效果,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升。此教学改革获2012年辽宁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经过5年的艰苦努力,学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人才培养方案全面重构,教师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办学基本条件明显改善,教学改革成效显著,辽宁省教学成果奖和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得了新突破,生源质量持续提升,毕业生就业率稳中有升,2015年年终就业率为96.92%。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就业竞争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持续提升,在用人单位及社会赢得了良好的声誉。

  (案例来源:辽宁教育研究院科研案例库;案例提供:辽宁科技大学)

本期执行编辑:王晓卉;责任编辑:王舒

评论留言

暂时没有留言!

我要留言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